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深远视野亲自谋划部署长江经济带发展。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思想,为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根本方向、确立了基本遵循。
十年来,屏山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交出了一份绿色转型的亮眼答卷。
古镇蝶变:从“生态痛点”到“文旅热点”的华丽转身
今年国庆中秋“双节”期间,屏山县龙华镇游人如织,累计接待游客超6万人次,创下历史新高。谁能想到,这座如今以绿水青山闻名的古镇,十年前还是另一番景象:1300多家土纸作坊遍布,河水污浊,空气酸臭。“那时的龙华,是‘土豪镇’,更是‘污染镇’。”当地居民唐燕回忆道。土法造纸让全镇人均增收约7500元,但代价是生态环境严重恶化。2016年底,龙华镇启动了取缔土纸作坊的行动。镇党委负责人肖清禄谈及这段历程时表示:“特别难!”当时,全县共1396家土纸厂,仅龙华就有1350家,这关乎上千家庭的生计。在市、县两级党委政府的强力推动和政策引导下,短短百余天,龙华镇延续千年的土纸产业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阵痛之后,是新生。龙溪河(屏山段)水质从Ⅴ类持续稳定提升至Ⅱ类,绝迹多年的鱼虾重现溪流。龙华镇的产业也从此向绿色转型并迅速见效。如今,在中梗村,最早关闭纸厂的刘永珍发展起了生态养鱼,年收入超20万元,成了当地致富带头人;曾因关闭纸厂负债的余强转型种茶,年产值突破400万元。目前,龙华镇茶叶种植面积达4.1万余亩,干茶总产值超3.4亿元。与此同时,龙华镇还依托四川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禀赋,全力发展生态旅游。碳石村发展“观鸟经济”,村民史兴礼从造纸户变身“鸟导游”,年增收5万元;闫帮琼夫妻则将闲置村公所改造成特色民宿,年收入从三四万元增至十余万元。从入选“四川最美古村镇”,到八仙山成功创建4A级景区,十年间,龙华镇形成了“春研茶、夏亲水、秋观鸟、冬赏雪”的全季旅游业态。2024年,全镇接待游客突破2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超1.5亿元,完成了从“污染重镇”到“生态旅游强镇”的华丽转身。守护“国宝”:从“濒危”到“易危”的生态修复
在屏山县龙华镇经济转型“如火如荼”推进的同时,毗邻的四川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场更为精细的生态修复工程已悄然进行了十年。老君山保护区是我国第一个以保护四川山鹧鸪等雉科鸟类为主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3500公顷。这里不仅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关键一环,更是区域生态健康的“绿色标尺”。

每年九月,保护区内秋笋勃发,一场为期30天的“秋季护笋专项行动”如期开展。巡护队员穿梭于密林深处,通过巡护与宣传,护住一棵笋,守好一片林,守护四川山鹧鸪的“食堂”与“乐园”。四川山鹧鸪,被誉为“鸟中大熊猫”,是我国西南山地特有的雉科鸟类,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曾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四川山鹧鸪仅栖息于四川、云南的零星山区,偏爱海拔1000至2200米的山地常绿阔叶林——林下厚厚的枯叶层,正是其刨食觅珍的“天然餐桌”。
“护笋,表面看护的是笋,实则守护的是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完整。”保护区工作人员李健如是说。除了护笋行动,每年还常态化开展雉类样线调查和冬季巡护,持续为四川山鹧鸪种群与栖息地安全保驾护航。近年来,保护区创新推出“保护区+”融合发展模式,持续推进栖息地修复与生态廊道建设,构建起“全域网格化巡护+智能监测网络”的双重防线,生态保护成效日益凸显。最新监测数据显示,保护区已新增记录5种兽类、9种鸟类;翼手目物种数从6种跃升至17种,更首次在川记录到菲氏管鼻蝠。今年6月,在保护区外围的新安镇红庙村,首次记录到成群现身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小灵猫,为保护区生态持续向好增添了最新注脚。
摄“最令人振奋的是四川山鹧鸪种群的‘逆袭’。其数量从最初不足200只稳步恢复至400余只,繁殖成功率从15%提升至32%,种群数量增长和繁殖成功率提升。”保护区保护中心主任陈本平介绍,2024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正式将四川山鹧鸪的保护等级从“濒危”下调为“易危”。
价值实现: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创新实践
跳出乡镇,纵观全县。近年来,屏山县认真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抢抓新能源发展机遇,持续探索适合自身实际的绿色发展之路。

在屏山经开区,“光伏+农渔光互补”“光伏+绿色办公”“光伏+绿色低碳园区”等模式正被广泛应用。从空中俯瞰,一排排湛蓝的光伏板在企业屋顶熠熠生辉,光伏矩阵正源源不断地将太阳能转化为清洁能源,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能源。截至目前,屏山县已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4家、省级绿色工厂2家;建成分布式光伏发电装机116.67兆瓦,累计发电量约6802.2万千瓦时,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约6.78万吨,替代标准煤约2.23万吨。据屏山县兴纺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当地积极搭建生态产品数智平台、推进林竹碳汇交易试点、推动“碳汇+金融”等创新实践,鼓励企业通过购买“绿证”等方式履行碳减排责任,共同推动绿色转型,走出了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绿色发展新路。
“绿证”是绿色电力证书的简称,是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的电子“身份证”,1个“绿证”单位相当于1000千瓦时可再生能源电量。“绿证”的价值,最终通过市场交易来实现。近年来,屏山县积极开展光伏“绿证”申领和交易工作,数量不断取得新突破。截至今年9月,全县已获得“绿证”25698张,成功出售10000张。在大力打造光伏应用场景的同时,从2021年起,屏山县积极抓住四川省首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契机,通过与高校合作,开展GEP(生态产品总值)核算,为“绿水青山”定价。2024年核算结果显示,2023年屏山县GEP达484.44亿元,较2022年净增19.46亿元,连续4年实现GEP与GDP协同增长,看得见、摸得着、可交易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为县域经济绿色转型提供了鲜活的“屏山样本”。从龙华镇的产业蝶变,到老君山的物种复苏,再到全县的GEP核算与“绿证”交易,屏山县正以系统性的创新实践,将生态高颜值转化为经济高价值。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画卷,正在屏山大地徐徐铺展。